483家公司被QFII三季度重仓 医药生物等三行业受青睐
随着上市公司2022年三季报进入密集披露期,家公季度作为外资进入A股市场的司被生物重要渠道,QFII在三季度的重仓投资动向也备受投资者关注。
Choice数据显示,医药业受截至10月28日收盘,等行A股市场共有3370家上市公司已经披露今年三季报业绩,青睐有483家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名单中出现QFII的家公季度身影。
从持股数量来看,司被生物截至今年三季度末,重仓上述483家公司被QFII合计持股数量为51.58亿股,医药业受、等行、青睐等3家公司被QFII持股数量位居前三,家公季度均超3亿股。司被生物
与今年二季度相比,重仓三季度,QFII新进252只个股,增持95只个股,41只个股持仓不变,减持95只个股。新进股中,和获QFII新进股数最多,均超3000万股;增持股中,、、获QFII增持股数最多,均超2000万股。
有158只个股连续三个季度被QFII重仓持有,宁波银行、上海银行、生益科技等3家公司被QFII连续三个季度的持股数量均超3亿股。
进一步梳理发现,上述483只个股主要呈现以下四大特征:
一是业绩普遍向好。上述483家公司中有258家公司今年前三个季度归母净利润实现同比增长,占比超五成,其中,有59家公司归母净利润实现同比翻番。
二是近七成个股跑赢大盘。10月份以来,截至10月28日,有326只个股期间跑赢同期上证指数(累计下跌3.59%),占比近七成,其中,-U、、、等4只个股期间累计涨幅均超49%。
对此,金鼎资产董事长龙灏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作为海外“聪明资金”的QFII在综合评估宏观经济周期、行业景气度及资本市场政策变化后,能够较好地把握受益行业及板块个股,同时在风险规避方面,有较好的执行规则,所以在选股方面对基本面稳健的蓝筹股、高收益及高分红股做跟踪,对有估值修复预期的细分板块会做长期投资,所以,他们能够相对稳定的获得一个略高于市场平均的收益,其相对成熟的操作理念得到市场验证。
三是部分个股获机构看好评级。最近一个月内,有190只个股获机构给予“买入”或“增持”等看好评级,其中,、东方财富、等个股获机构看好评级次数均在25次及以上。
四是高景气行业获得重点青睐。从申万一级行业来看,上述483只个股主要集中在医药生物、机械设备、电子等三大行业,分别有51只、51只、43只。
金百临咨询资深分析师秦洪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美联储加息等因素使得QFII等海外机构资金的估值模型有所切换,更注意估值与业绩的匹配程度,也更注重股价的防御程度,所以,他们明显加大了医药生物等业绩稳定增长且前期股价出现较大回落的品种。而机械设备与电子等行业,主要是因为国际地缘政治紧张之后,我国的制造业优势更为突出,也使得企业内在价值迅速提升,成为海外资金关注的焦点。
排排网财富公募产品运营经理徐圣雄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QFII持仓主要集中在发展前景非常好以及投资性价比非常高的行业。其中,医药生物以及电子行业正处于估值低位,随着行业向好发展,有望走出一波大的行情,因此拉长周期来看,目前是很好的左侧布局时机。
投资机会方面,巨泽投资董事长马澄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QFII在三季度新进持有或继续增持新能源、消费、生物医药等领域多只股票。从外资加码方向可以看出,消费、制造、医药、新能源等都是长期看有成长性有前景的领域,消费属性领域的业绩也相对稳定。目前,A股估值处于历史低位区间,进入中国市场和配置中国资产,对外资机构而言也是最好的选择。值得一提的是,外资机构是偏长期投资的资金,用时间换来回报。对于A股普通投资者来说,如果是偏短期交易者,操作时还要结合当下政策热点和方向来做策略。”
- ·为何三季度确认手续费及佣金收入1.53亿元? 净资产为负的安信信托回复监管问询函
- ·国产大型四发无人机首飞 将参加珠海航展
- ·印度裔的苏纳克接任英国首相,英印关系会怎样?
- ·前三季冠军基金经理黄海持仓曝光!中国海油成头号重仓股
- ·世纪星源被预处罚,股民索赔可期
- ·上合示范区累计开行国际班列超2000列 海铁联运箱量连续6年居全国第一
- ·WhatsApp服务在全球多地发生故障,母公司Meta:正致力抢修
- ·前瞻科技巨头财报:广告疲弱、消费放缓以及强美元将如何共同影响?
- ·北京西城感染者+79,新增风险点位公布,涉及多家超市商场
- ·“离职擅自删源代码被判赔”的警示
- ·小仙炖: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助力燕窝行业品质建设
- ·大鹅和Moncler国际市场收入占八成,波司登有何出海计划?高德康:聚焦国内市场为主
- ·欧洲央行管委Simkus:12月会议上50个和75个基点的加息都是可能的
- ·3毛起租!“爱优腾”起诉多家视频平台VIP账号出租平台,经济损失过亿?
- ·7家非法社会组织网站被关停
- ·对话微京科技杨剑波:大部分银行的风险管理有较大提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