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总统大选是法国2022年欧洲政治的重大事件。
法国作为欧盟唯一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以及军事防务、大选大胜核力量大国,前瞻在多边主义、马克全球治理、龙虽勒庞气候变化等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的占先再上国际影响力。法国具有中央集权传统,恐难相比于德国、法国意大利、大选大胜西班牙、前瞻荷兰等议会制邻国,马克法国总统权力更为集中,龙虽勒庞掌握未来法国内外政策的占先再上核心权力。可以说,恐难法国总统的法国人选,将在决定法国未来发展走势的同时,对欧洲一体化、全球多边主义前景产生较为深刻的影响。
在4月10日进行的法国总统大选首轮投票中,满任总统、“共和国前进党”候选人马克龙得票率27.84%,上届总统选举中败给马克龙的老对手、极右翼“国民联盟”候选人勒庞得票率23.15%,继上届大选后两人再次进入第二轮“终极对决”。
从首轮投票结果看,法国传统政治格局的解构,意味着极端政党已成为法国政坛的主要力量。共和人党、社会党、绿党、共产党等法国传统左右翼党派候选人得票率无一超过5%。传统党派连续两届大选未能入围第二轮投票,标志着过去50年来“左右对立、中间派搅局”的法国政治格局彻底分崩离析。中间派几乎被马克龙主导的总统多数派吞噬,传统左右翼党派亦不再拥有稳固的民意基本盘。极右翼虽曾于2002年、2017年两届大选中突破首轮,但一直被视为“冷门”和“黑马”。本届大选首轮,勒庞和泽穆尔(Éric ZEMMOUR)两位极右翼候选人得票相加超过30%,如果加上“不屈法兰西”、法共、绿党等极左翼政党,极端思潮政党得票率将超过60%,一举撕掉“非主流”标签,实现登堂入室并占据政坛主要席位。
民意分化反映出法国政治生态重塑的三条清晰路径。
一是选民对现行体制的失望溢于言表。本届大选首轮投票率仅73.69%,比上届低4个多百分点。进入21世纪以来,法国民众在总统大选中的投票率一次比一次低,显示出对过去数年间历届政府、特别是对追求变革但政绩平庸的马克龙施政成效愈加不满,对其他候选人和国家前途也缺乏信心,越来越不愿走进投票站。首轮选举中,主张重建政治体制、建立“第六共和国”的梅朗雄得票率取得突破,也反映出法国选民“不破不立”的心态。
二是政治格局正被重新构建。法国政坛格局由经济社会政策的左右分野,重构为选民财富阶层的上下断层。以马克龙为代表的“上翼”囊括了商界高收入、知识高阶层、退休高福利等群体,在65岁以上退休人群中马克龙得票率近40%,政府和企业高管等精英阶层也有34%支持马克龙连任。勒庞则巩固了低收入群体和工薪阶层等“下翼”的坚定支持,在企业雇员和产业工人中的得票率分别达到33%和35%。无论谁胜选,法国都将面临难以治愈的社会撕裂。
三是法国的大国雄心不断失去支撑。法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在现行国际治理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素来广泛参与各地区热点问题,外交触角遍及全球。外交与国际事务也一直是法国总统大选辩论焦点和候选人拉票的重点议题之一。但近两届大选中,外交与国际议题的分量持续弱化,选民越来越不关注气候变化、地缘政治危机、民主人权价值观等事关“人类未来”的议题,对自己的“钱袋子”“菜篮子”等购买力议题更加上心,对法国的国际作用和大国责任等宏大叙事不再“感冒”。勒庞虽极力淡化脱欧锁国等极端色彩,但泽穆尔等反移民、反穆斯林、反全球化候选人的“暴起”,马克龙深度参与调解俄乌冲突却没能在选民心中得分,都预示着法国社会保守内顾思潮呈现长期化趋势。
需要指出的是,当前在新冠肺炎疫情与俄乌冲突的双重冲击下,法国内外部挑战加剧,选战背景与五年前完全不同。一个月来勒庞的民调支持率从落后马克龙2倍多到目前的“旗鼓相当”,足以反映出马克龙与勒庞第二轮对决之激烈。
执政五年来,马克龙的民意支持率始终保持在20%~30%之间,在12名总统候选人的榜单中一直位列第一。2021年下半年进入大选季以来,马克龙利用执政地位优势变相打出环保、就业、中小企业、创新科技、产业战略等多项竞选承诺,并广泛凝聚左右翼党派合力,成功收编前总理菲利普、前司法部长托比拉、奥克西塔尼大区议会主席德尔加等潜在候选人,支持率不断攀升。3月4日宣布参选后,其进步、开放、维护法国和欧洲独立的竞选纲领呼应了当前法国内外部挑战与民众关切。接下来,马克龙有望团结佩克雷斯、梅朗雄、雅多、鲁塞尔、伊达尔戈等候选人力量,争取真空地带选民,共同在第二轮投票中“抵制极右”。
欧洲政坛整体极端化的大背景下,勒庞领导的法国极右翼近年来成长势头迅猛,国民联盟首次在法国国民议会选举中拿到独立筹组党团的足够席位,“登堂入室”成为有分量的反对党。近年来,勒庞加速推动极右翼“去妖魔化”,一方面同其父亲老勒庞的反犹黑历史果断切割,另一方面在经济、社会、环保理念上向传统政党靠拢,打造“不那么极端”的党派形象,取得一定效果。勒庞民意支持率一直在法政坛位列前五,国民联盟领导团队和议员也不再被法国主流视为“洪水猛兽”,被接纳为政治辩论的天然组成部分。勒庞抓住法国社会当前存在的心态焦虑和未来疑虑,强调保障国家独立、控制移民、重建治安,高举反移民、反欧盟、反穆斯林等民粹旗帜,民意支持率始终保持在第二位,一直是在任总统马克龙的最大挑战者。
目前看,马克龙虽抢占先机,但上届大选以66%﹕34%的比率大胜勒庞的一幕恐难再上演。
一方面,马克龙能整合的票仓已经不多。相对于拥有“铁票仓”的勒庞,马克龙的优势在于拥有传统左右翼跨政治派别和跨各不同阶层的民意支持。首轮选举中传统左右翼党派的惨败,说明其原有票仓已提前向马克龙集中。目前除极右翼候选人泽穆尔明确支持勒庞外,包括梅朗雄在内的其余主流党派候选人均已默认支持马克龙,但这些外围选民对马克龙五年政绩的失望情绪仍在弥漫,第二轮恐大幅弃选。总统选举投票率越高,马克龙的胜率就越大。如第二轮投票率不足70%,马克龙领先态势恐遭进一步蚕食。
另一方面,勒庞第二轮得票率有望再突破。目前勒庞已基本完成对泽穆尔票仓的整合,第二轮中拥有超过30%的“铁票”;共和人党、“法兰西崛起”等右翼党派也将有相当一部分“深右”选民流向勒庞。此外,泽穆尔败选后,勒庞将在选举辩论中吸收强治安、反移民甚至“白人至上”等极端观点,也将吸收部分梅朗雄票仓中“无脑反马”的选民。一旦马克龙在辩论中延续空洞、模糊的施政表述,拿不出制约勒庞“提升购买力”的清晰政策宣示,导致总体投票率偏低,勒庞“铁票”威力就将被有效放大。
总而言之,在4月24日“终极对决”前,两位候选人将继续就国内外议题展开角逐,尽力争取其他候选人留下的选票。俄乌冲突还将进一步牵涉出两者的对外关系、经济治理、社会民生、难民移民等不同立场。改革与守旧、开放与孤立,法国甚至欧洲正处于历史性的“抉择时刻”。可以说,不确定的世界加重法国选民的不确定性,也带给总统大选及未来法国更多的不确定性。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研究员